最新公告
青岛市特种设备行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数据分析报告

一、调查背景与数据概览

调查目的:分析青岛市特种设备行业人才结构、技能缺口及培训需求,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、推动产才融合提供依据。

样本分布:

企业类型:制造单位40%)、使用单位(35%)、维保企业(25%)。

规模:大型企业(30%)、中小微企业(70%)。

二、调查结果分析

1. 持证人员占比(问题1)

<30%:45%(中小微企业为主)

30%-50%:30%(使用单位、维保企业)

50%-80%:20%(大型制造企业)

>80%:5%(国有龙头企业)

分析:中小微企业持证率偏低,反映其技能认证投入不足,与青岛市“金蓝领”培训覆盖率不足的现状一致。大型企业因政策支持更注重人才资质管理。

2. 紧缺岗位类型(问题2)

高级检验师:65%

智能化运维工程师:55%

安全管理专员:40%

焊接/无损检测技术员:30%

分析智能化与检验岗位需求突出,与青岛推动智能家电、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。焊接/无损检测技术员缺口反映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压力,需适配新兴检测技术。

3. 技能提升优先方向(问题3)

数字化操作能力:75%

法规标准更新:60%

应急处理能力:50%

绿色节能技术:40%

分析:数字化与法规需求高企,契合青岛市“10+1”产业体系对智能化、合规化人才的要求。绿色技能需求增长与氢能储运、新能源设备等新兴领域布局相关。

4. 校企合作态度(问题4)

已开展合作:25%(大型企业与驻青高校)

有意向但缺乏渠道:50%(中小微企业)

暂无计划:25%(传统制造企业)

分析:校企合作供需错配,中小微企业亟需政府搭建对接平台。部分企业仍依赖传统招聘模式,需政策引导。

5. 培训形式需求(问题5)

线下实操培训:60%(高技能岗位)

线上课程:55%(法规与理论课程)

行业技能竞赛:40%(青年人才激励)

其他:企业定制化培训(30%)

分析:实操与线上结合成主流,需整合资源。技能竞赛可提升行业影响力,吸引青年人才。

三、核心问题与建议

(一)突出问题总结

人才结构失衡:中小微企业持证率低,智能化与检验类人才缺口显著。

培训资源分散:企业需求与高校课程脱节,政策补贴覆盖面有限。

校企合作壁垒:缺乏有效对接机制,中小微企业参与度低。

(二)针对性建议

深化产教融合机制:推广“工匠学院联盟”模式,联合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、青岛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,定向培养智能化运维、无损检测等专业人才。

试点“企业冠名班”,由海信、歌尔等头部企业定制课程,政府按培养人数给予补贴。

优化政策支持体系:扩大“金蓝领”培训补贴范围,对中小微企业参与技能认证的职工给予50%费用减免。对引进年薪80万元以上高端人才的企业,按薪酬30%发放补贴。

推动数字化培训转型:开发“AI+特种设备”线上课程库,纳入法规解读、虚拟仿真操作模块,供企业免费使用。联合企业开展“数字孪生技术”实操培训,提升故障诊断与应急处理能力。

强化人才留用保障:对高级技工提供“惠才通”服务,涵盖住房补贴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。试点“技能人才股权激励”,鼓励企业通过分红、期权绑定核心人才。



青岛市特种设备协会

202441日